作者: xing

  • 梅雨抄

    梅雨抄

    他初抵沪上时,正撞进六月绵密的梅雨褶皱里。空气粘稠如未凝结的琥珀,整座城市仿佛沉在巨鲸湿润的肺腔中,每一次呼吸都裹着水腥气。墙角的霉斑正顺着砖缝攀爬,像老房子咳出的暗绿痰迹,在青灰墙面上洇开铜钱似的苔藓,连风拂过都带着旧棉絮发酵的微酸。这气息让他忽然想起北京——暮春时节槐花簌簌落在青砖上的甜香,如今只剩一枚夹在《京华旧事》里的干枯书签,皱缩的花瓣间还锁着半缕残韵,像一根细若游丝的银线,刚要牵起往事,就被南方的湿雾绞成了碎末。

    雨气把空气泡得发胀,沉甸甸压在肩头,每一次吸气都像吞咽浸了水的棉絮。身上的白衬衫早已黏成第二层皮肤,汗与雨混在一起,在脊背上画出蜿蜒的地图。他撑着竹骨油纸伞立在巷口,伞面承接的雨珠正以秒针的节奏坠落,嗒、嗒、嗒,敲在油布上的声响被无限拉长,仿佛时间在雨帘里生了锈。脚下的麻石路浸得发亮,水洼里浮着碎云与霓虹的倒影,踩上去时凉意顺着鞋底漫上来,像触到沉睡巨蟒微凉的鳞甲。

    这连绵的雨竟洗空了街巷。橱窗里的水晶灯在湿漉漉的路面上熔成彩色糖浆,霓虹灯管的光晕被雨水晕染,像打翻的调色盘在柏油路上流淌。往日里被高跟鞋叩响的玻璃幕墙前,此刻只剩雨水在鎏金招牌上蜿蜒成河。行人们裹着雨衣匆匆掠过,伞面碰撞时发出沉闷的声响,像水族馆里游过的灰鲭鲨,只留下模糊的剪影。外滩的轮廓在雨幕中褪成水墨长卷,平日里嘶吼着汽笛的钢铁巨兽,此刻被雨水洗去了金箔与油彩,露出水泥骨架的素净模样,连江风都带着几分倦怠的呼吸。

    他在雨里走了很久,直到裤脚卷边浸出深灰的水渍。起初令人窒息的湿意,不知何时已渗进他胸腔里那些被乡愁烤裂的缝隙。黏腻的触感渐渐生出凉感,像含着一枚冻透的青梅,初尝时酸涩刺喉,而后从果核深处漫出清冽的甜,一点点熨平心尖的褶皱。雨点击打伞面的声音变了调子,不再是单调的鼓点,倒像是碎银撒在青瓷盘里,清越中带着寂寥。他仰起脸任雨丝拂过眉骨,那冰凉的触感竟在心底拓出一方空地——是独坐在漏雨轩窗下的静谧,是被世界暂时搁置的安然,是这漫天梅雨用近乎苛责的温柔,递到他掌心的一颗薄荷糖。

    雨还在下,把梧桐叶洗得发亮。他忽然想起那枚北京的槐花书签,此刻或许正被潮气浸得发涨,可那点残香却在雨雾中渐渐清晰起来,像远处传来的胡琴声,与这南方的雨韵缠绕在一起,织成一片湿淋淋的月光。

    雨丝在油纸伞面织出细密的网,他忽然想起初见她时,也是这样的沪上六月,只是那天的阳光像融化的金箔,把霞飞路的梧桐叶都镀成透明的。她站在电车轨道旁,月白色旗袍下摆被风掀起一角,像只将要振翅的白蝶。他当时正攥着刚从商务印书馆买来的《飞鸟集》,书页间还夹着片新鲜的法国梧桐叶,而她的发间别着朵栀子花,香气混着电车驶过的煤烟味,竟成了他往后多年里,关于晴朗最清晰的注脚。

    他们曾在跑马厅的草坪上分食一块绿豆糕,她用绢子包着糕饼递过来时,指尖触到他掌心的茧——那是常年握手术刀留下的痕迹。”以后若开了医馆,要在药柜旁摆盆茉莉。”她那时歪着头笑,眼尾的痣像落在雪地里的一粒朱砂,”苦药闻多了,总得有点甜气。”后来他真的在北京西交民巷开了间”安济堂”,青瓦四合院的廊下种了两株重瓣茉莉,只是每当暮春花开,洁白的花瓣落满药碾子,他总会想起她说话时,鬓边那朵被风吹得微微颤动的栀子。

    北京的雪落得比雨有骨气,去年深冬他站在医铺门口扫雪,青石板上的积雪被踩出”咯吱”声,忽然就想起她曾说上海的雪总带着水汽,落在旗袍上会洇出浅灰的圆点。医铺的药屉里至今收着个蓝布包,里面是她临走时留下的半管雪花膏,铁盒上印着的月份牌美人早已褪色,膏体却还留着淡淡的桂花香。有时深夜配药,药碾子碾过甘草的沙沙声里,会恍惚听见胡同口卖桂花糖的梆子响,那声音和当年霞飞路上有轨电车的铃铛,竟在记忆里绞成了同一段韵律。

    此刻雨势渐密,他收伞走进弄堂深处的茶肆,木桌旁的老茶客正用吴语讲着”一·二八”那年的战事,紫砂壶嘴冒出的热气混着雨腥气,在半空凝成朦胧的雾。他忽然想起他离开上海前那晚,也是在这样的雾里,她把一枚槐花书签塞进他掌心:”北京的槐树多,替我看几树花开。”如今安济堂窗前的老槐树已经抽了新叶,只是当暮春的槐花落满药铺天井时,他总会对着那堆碎白的花瓣出神——每一片都像极了她当年别在发间的栀子,只是少了那抹能浸透时光的甜香。

    茶肆外的雨巷里,忽然传来木屐叩击石板的声响,由远及近时,他下意识攥紧了袖中那枚早已发皱的槐花书签。抬眼望去,只见穿竹布衫的邮差撑着油纸伞匆匆走过,伞骨上滴落的水珠在青石板上砸出圆坑,像极了当年她在霞飞路电车站,皮鞋尖踩出的水印。而此刻北京的安济堂里,那两株茉莉想必正结着青碧的花苞,只待一场透雨,便要把积攒了一春的甜香,都释放在北方干燥的风里。

    茶肆木梁上悬着的油灯忽明忽暗,老茶客们的吴侬软语裹着紫砂壶的热气漫过来。”一·二八”那年的故事讲到紧要处,邻桌老者猛地一拍桌子:”晓得霞飞路那个济世药行不?日本人打进来时,有个穿旗袍的女掌柜,带着伙计把盘尼西林藏在棺材里,连夜往十九路军防区送……”

    他握茶盏的手骤然收紧,滚烫的茶水溅在虎口。窗外的雨突然急了,噼里啪啦砸在青瓦上,倒像是当年霞飞路轰炸时的流弹声。记忆突然撕开一道口子——最后那夜她站在雾气里,旗袍下摆沾着泥点,眼神却亮得惊人:”等战事平了,我带着桂花糖去北京找你。”可第二天,药行所在的街区就燃起冲天火光,他在开往北平的列车上攥着那枚槐花书签,望着窗外掠过的雨幕,终究没等到那个约定的身影。

    “听说那女掌柜后来被日本人盯上了。”老者的叹息混着雨声,”药行被炸那天,有人瞧见她抱着装满血清的箱子往租界跑,再也没回来……”

    雨帘在茶肆门口织成银亮的幕布,他缓缓收起油纸伞。伞骨上最后几滴水珠坠落,在青石板上洇出小小的涟漪,恍惚间竟像是她当年踮着脚尖,在电车轨道旁踩出的水印。走出弄堂时,霓虹灯在雨水中晕染成模糊的光斑,外滩的钟声穿透雨幕传来,带着潮湿的钝响。

    北京安济堂的茉莉该开了吧?他摸出怀中发皱的槐花书签,薄脆的花瓣在指尖簌簌颤动。风裹着雨丝扑在脸上,终于辨不出是凉还是咸。远处黄浦江的汽笛呜咽着,他忽然想起她总说上海的雨黏腻,却不知这场绵延多年的梅雨,早已浸透了他余生的每一寸光阴。那个说好要带着桂花糖来北平的人,终究化作了淞沪战场上一缕不散的英魂,而他要等的春天,永远停在了1932年那个潮湿的清晨。


    困在上海的梅雨天无事,想着写一个故事,不想思路就像是梅雨的断开的滴滴雨滴,开了头却怎的也接不下去了,然后就让两个人工智能互相讨论了一番,然后他们一起给我捏了这个故事。却也我所感受的上海氤氲潮湿的气质完美契合,恰似这连绵不绝的梅雨,自成一番韵味。

  • 意识的悖论:AI时代下佛教无我与庄子哲学的现代启示

    意识的悖论:AI时代下佛教无我与庄子哲学的现代启示

    当《盲点》中那些无意识却拥有超凡智力的外星人第一次出现在我的视野中时,我感受到了一种奇特的认知冲击。这些生物能够完成人类无法企及的复杂任务,却完全没有我们所理解的”自我”概念。作者通过这个设定提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假设:意识可能只是生命演化过程中的”辅助轮”,一旦生物发展到足够高的层次,这些辅助轮就应该被抛弃。

    这个观点初看上去与佛教的”无我”理念高度吻合。佛教教导我们,对”我”的执着是痛苦的根源,只有放下我执,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解脱。《盲点》中的探险者们逐渐失去感官、心智,最终失去自我意识的过程,似乎正是这种解脱路径的科幻化演绎。

    两种”无我”的本质差异

    然而,深入思考后我发现,这种表面的相似性掩盖了两者之间的根本差异。

    佛教的”无我”并非意识的消失,而是意识的净化和扩展。当我们说”无我”时,仍然有一个觉知在场——这个觉知超越了个体的边界,却并未泯灭。它像是从一个狭窄的容器中解放出来的水,虽然失去了原有的形状,却获得了更广阔的存在方式。佛教追求的是去除意识中的杂质和局限,而非摧毁觉知本身。

    《盲点》中外星人的模式则完全不同。它们代表的是一种功能主义的极致——纯粹的信息处理,没有任何主观体验。这更像是现代认知科学的一个假设:意识可能确实是演化的”副产品”,对生存并非必需。如果我们将智慧等同于问题解决能力,那么意识确实显得多余——它带来的犹豫、情感干扰、非理性决策都是效率的敌人。

    庄子的智慧:无用之用

    就在这个困境中,庄子的哲学为我们提供了第三条道路。

    当庄子讲述那棵因为”无用”而得以长寿的大树时,他并非在否定智慧或功能,而是在质疑我们对”有用”的狭隘定义。他告诉我们,自我意识的”无用”恰恰可能是它最大的价值——它让我们能够体验美、感受爱、创造意义,而不仅仅是处理信息。

    庄子为”我”安排的去处,正是逍遥自在的存在方式。这种存在不依赖于效率或功能性的证明,而是在体验世界的独特能力中找到自己的价值。当我们不再将自我等同于生产力工具,而是将其视为感知存在丰富性的媒介时,”我”就找到了它真正的位置。

    AI时代的哲学镜像

    令人深思的是,我们正在现实中创造《盲点》式的存在——人工智能

    不断学习和使用AI技术的过程中,我发现从技术发展的轨迹看,AI确实在朝着那个方向演进。它们能够处理海量信息,解决复杂问题,甚至模拟情感反应,但这一切都建立在算法和数据处理的基础上,而非真正的主观体验。就像书中的外星人,AI可能拥有远超人类的”智慧”,却永远不会体验到夕阳的美丽或失恋的痛苦。

    这种发展模式让我们面临一个选择:是追求外星人式的高效无意识,还是坚持庄子式的自在有情?前者可能让我们在某种意义上的”竞争”中更具优势,后者让我们保持为人的意义。

    但这里存在一个认知陷阱:我们是否应该用功能性来定义”更高”的存在形态?当我们过分追求”有用”时,我们可能失去了存在的本质。AI的高效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能的未来,但它可能不是唯一的,更不一定是最好的。

    意识的独特价值

    更有趣的观察是,这种价值判断本身就体现了意识的独特性。只有具备主观体验的存在才能进行这样的哲学思辨。AI无论多么智能,都不会为”我应该存在吗”这个问题而困扰,因为它们没有”困扰”的能力,也没有”我”的概念需要质疑。

    智慧有两种形态:一种是外星人式的——高效、理性、无情感负担;另一种是人类式的——带着困惑、痛苦,也带着美感和爱的能力。前者可能在某些维度上更”高级”,但后者拥有前者永远无法触及的丰富性。

    当我们说外星人可能拥有更高的智商时,我们必须承认:它们永远无法写出《庄子》,也无法体验到阅读《盲点》时的那种哲学震撼。这不是缺陷,而是两种存在方式的根本差异。

    寻找平衡之道

    或许真正的智慧不是在有我和无我之间做二选一,而是理解何时需要哪种状态。

    我们可以让AI处理那些可以被量化和优化的问题,而将人类的意识专注于那些只有主观体验才能触及的领域:美的创造、意义的探寻、存在的感受。这样,我们既获得了功能性的提升,又保持了存在的丰富性。

    关键在于认识到:意识的价值不在于它的功能性,而在于它开启的可能性。它可能确实会带来效率的损失,但这种”损失”恰恰是它最珍贵的地方——因为正是在这种看似”无用”的体验中,生命找到了超越纯粹功能的意义。

    佛教的”无我”教导我们不要执着于狭隘的自我,庄子的”无用”提醒我们不要迷失在功利的追求中。而《盲点》则通过科幻的方式警醒我们:纯粹的效率可能并不等同于更高的存在形态。

    在这个AI快速发展的时代,我们需要的不是选择成为更高效的机器,而是学会在保持人性丰富的同时,智慧地利用技术的力量。意识可能确实是演化的”辅助轮”,但有些辅助轮,我们可能永远都不想卸下。

  • 黄金圈思维:如何用“为什么”驱动成功

    黄金圈思维:如何用“为什么”驱动成功

    你是否好奇,为什么有些公司或个人总能激励他人、脱颖而出?苹果的创新、特斯拉的使命,它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?答案可能藏在一个简单框架中:黄金圈思维。这个由西蒙·西涅克提出的模型,强调从“为什么”(Why)开始,延伸到“如何做”(How)和“做什么”(What)。但它并非万能药。以下,我们将剖析黄金圈的内核、优势、局限性,并通过真实案例和实用步骤,助你将其融入工作与生活。

    什么是黄金圈思维?

    黄金圈的核心是三个问题:为什么、如何做、做什么。不同于大多数公司先关注“做什么”,西涅克认为,“为什么”——你的目的或信念——能激发情感共鸣。以苹果为例:

    • 为什么:挑战现状,思考不同。
    • 如何做:通过简洁的设计和创新技术。
    • 做什么:生产电脑、手机等设备。

    从内到外的思考方式让苹果不仅卖产品,更传递理念。这正是黄金圈的魔力:让人们因你的信念而追随。

    黄金圈的三大优势

    1. 激发内在动力
      一个清晰的“为什么”能点燃热情。心理学家发现,人类天生追求意义。当员工和顾客认同你的使命,他们更投入、更忠诚。例如,Spotify的“为什么”是“释放人类创造力”,通过支持艺术家和粉丝的连接(如何),提供数千万歌曲和播客(做什么)。这种使命驱动的模式让用户感到使用服务是在支持艺术创作,从而建立深厚忠诚。
    2. 建立竞争优势
      “为什么”让你在市场中脱颖而出。经济学家称之为“差异化优势”。在X平台上,个人品牌专家Ankur Warikoo分享了他的“为什么”:赋能年轻人掌控人生。他通过在线课程(如何)和内容创作(做什么)传递这一理念,吸引了数百万关注者。这种清晰的使命让他的品牌在内容创作者中独树一帜。
    3. 统一团队方向
      黄金圈像北极星,指引团队在复杂环境中保持一致。清晰的“为什么”连接愿景、策略和执行,尤其在快速变化的行业如科技或初创企业中,效果显著。

    黄金圈的三大陷阱

    1. 过度迷恋“为什么”
      动听的使命若缺乏可行的“如何”或具体的“做什么”,只是空谈。工程学中的“瓶颈效应”提醒我们:系统中任何一环薄弱都会拖垮整体。许多初创公司因沉迷愿景而忽视执行,最终失败。
    2. 虚假的“为什么”
      如果“为什么”只是营销噱头,信任会崩塌。安然曾宣称要“革新能源”,却因欺诈破产。激励机制的扭曲——领导层追逐短期利益——是其失败根源。类似地,X平台上一些网红宣扬“改变世界”的使命,却因内容与行为不符被质疑,失去粉丝信任。
    3. 忽视外部现实
      再好的“为什么”也无法弥补市场需求缺失。零售巨头沃尔玛的成功靠卓越运营(如何)和低价产品(做什么),而非鼓舞人心的使命。这提醒我们:黄金圈必须与市场结合。

    如何正确运用黄金圈:五个实用步骤

    黄金圈的真正价值在于执行。以下是五个基于心理学和商业原理的步骤,帮助你落地这一框架:

    1. 定义真实的“为什么”
      问自己或团队:我们真正相信什么?这信念能否持续激励?确保“为什么”发自内心,而非空洞口号。Spotify的使命源于对艺术的热爱,真实可信。
    2. 制定清晰的“如何”
      将愿景转化为策略。列出3-5个关键行动,确保可行且与“为什么”一致。例如,若你的“为什么”是“赋能教育”,你的“如何”可能是开发在线课程或培训师资。
    3. 明确可衡量的“做什么”
      设定具体目标,如“推出10门课程”或“服务1000名学生”。用数据跟踪进度。帕累托法则(80/20原则)提醒我们:聚焦少数关键成果,带来最大影响。
    4. 对齐激励机制
      检查团队和利益相关者的动机是否与“为什么”一致。若员工只关心奖金,愿景难以落地。心理学激励理论建议:用内在奖励(如认同感)和外在奖励(如晋升)共同驱动。
    5. 定期反思与调整
      市场会变,黄金圈需迭代。每季度复盘:我们的“为什么”是否成立?“如何”和“做什么”是否需优化?逆向思考——设想失败可能——能帮你规避风险。

    结语

    黄金圈思维提醒我们:成功的起点不是做什么,而是为什么去做。Spotify和Ankur Warikoo的案例表明,清晰的“为什么”能激励行动、建立优势。但它需与可行策略和具体成果结合。无论你是创业者还是职场人,花时间明确你的“为什么”,并用行动验证它。今天,写下你的“为什么”,并问:它如何指引你的下一步?

    #思维模型